【論文】淺談如何合理的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
發布時間:2022/4/16 10:05:00 閱讀次數:1404
老師們都知道,語文知識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,語文教學也不只是教幾篇課文,寫幾篇作文了事,語文教學應走近生活,貼近生活,落實“大語文”觀,才能讓語文教學更有效。呂叔湘說過:“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,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;逛馬路,馬路旁邊的廣告牌,買東西,附帶的說明書。到處都可以學語文。”確實如此“生活之中處處是語文”,語文教學有廣闊的天地,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的課程資源可供學生學習研究。可以說生活有多廣闊,語文就有多廣闊,讓學生在“大語文”學堂快樂暢游,合理的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我一直在教學中探究的課題。
一、拓寬課程資源,突破課堂局限
怎樣在有限的45分鐘內學習的無限的語文知識呢?我以課文內容為核心,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、之中、之后拓展語文學習。課前,指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,查找相關的資料,閱讀相關的文章,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,又可以培養學生閱讀、加工整理資料的能力。比如在學習魯迅的《阿長與〈山海經〉》一課時,布置預習作業時我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讓學生去查阿長其人,為什么說阿長謀死了作者隱鼠這些資料。課后又讓學生去了解魯迅其他的童年往事,指導學生課下自主閱讀了《朝花夕拾》,這樣不僅很輕松得讓學生了解了寫作背景,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,而且有效的完成了書后的名著閱讀任務。
活潑、好動是初中生的特點,在課下可引導學生開發語文課程資源,編演一些課本劇、開展一些競賽等,既促進學生身心發展,激發了學習興趣,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。學習《皇帝的新裝》一課時,我發現學生對童話很感興趣,課下幾個人還分角色朗讀。我便組織學生編演這個課本劇,學生的積極性很高,自己改編劇本,定演員角色,安排時間排練,而我卻成了一個旁觀者。在課上展示時,當我看到學生繪聲繪色、聲情并茂的表演時,我才切身真實的感受到---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,不拘泥于課本內容,多組織一些類似的活動,突破課堂的局限,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于無形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。
其實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互為補充的,用課文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外語文的興趣,從而擴大學習語文的知識領域。當我在網上看到與課文相同題材的一些美文或科學小品,有所選擇地介紹給學生,特別注意把那些具有時代特征的小品文,那些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,隨時補充到課堂上來。因為時代風云變幻,科技迅猛發展,再新的教材也是滯后的。但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,網上的美文是無限的,課上給學生介紹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,讓其在課余時間自學。這正如葉圣陶曾說過的 “就學于課內,得濟與課外”。
二、“遙控”課下學習
1、讓“課前五分鐘”更精彩
以往的語文教學側重讀、寫,而忽略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。針對這個弊端,現在許多老師都在搞課前5分鐘活動,調動學生們課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,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,但都流于形式或不夠系統,有些教師因此就不了了之半途而廢了。而我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斷提高的規律,總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講演內容:初一第一學期講《成語故事》,第二學期講《名人名言》,初二第一學期《向同學們介紹一本好書》,第二學期《真情放送》,講述自己與親人朋友間的真情故事,初三第一學期《讀后感》,針對中考語文綜合性學習,第二學期《我的散文我做主》。這些內容豐富且適合學生能力發展規律的講演活動,不僅讓學生更樂于學習,拓寬了學習語文的知識領域,積累了知識,也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,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。
2、創造性地設計課下作業
素質教育早已提出,給學生“減負”也喊了很多年,但是因為升學、選拔考試的存在,繁重的作業負擔依然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來,他們的想象力被禁錮,創造力被抹煞,機械、重復性的作業把學生變成了機器人。這些都嚴重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,“科學減負”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已迫在眉睫。
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布置拓展性、創造性、研究性的語文作業。如在教授孫犁的《蘆花蕩》的時候,結尾說二菱在飄撒的蘆花叢中看老頭子的英雄行為。布置作業要求續寫出二菱的心理活動,并提示學生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年齡特征。許多學生的想象力出乎我的預料,甚至有的還寫出了人物的神態描寫。再如新教材中的《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的信》一課,課上學生們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都很氣憤,而對痛斥強盜國人的雨果則佩服得五體投地,于是我順水推舟,說:“那咱們就與偉大作家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,今天回家的作業是給雨果寫一封信,談談你對英法聯軍、對雨果的看法和感受。”教師多布置一些這樣開放性的作業,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、創造力,在無形中提高寫作水平,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,何樂而不為呢?
3、開展有聲有色的語文活動
語文教學中,閱讀是重中之重。余秋雨說“人的生命需要煅鑄,閱讀是煅鑄的重要一環。”對學生來說,在成長的路上與書相伴,能為人生打好亮麗的底色。在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同時,還要適時地組織一些比賽,以保持學生閱讀興趣和動力。如可開展“讀書感想征文”、“讀書演講比賽”、“話說××”等活動,不停地給學生添加閱讀的“催化劑”,讓學生樂此不疲。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愿意閱讀,享受閱讀,沐浴書香,是語文老師的責任,也是語文老師的幸福。
周記,現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老師與同學的重視。它是積累學生生活素材,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肥沃土壤,是學生“抒寫真自我,揮灑真性情”的舞臺。每星期我都要評選出最好的與最有進步的周記,在得到本人同意后在全班朗讀。確實調動起了許多同學的寫作積極性,讓學生有了展現自己的欲望。以前寫周記都湊不夠數的同學現在都能寫一篇流暢的文章。
三、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展風采
1、不再讓綜合性學習形同虛設
夸美紐斯曾說過:“一切語文從實踐中學習比規律中學習來得容易。”綜合性學習是天津市教材的一個特色,它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,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,但因耗時、費力等原因,許多語文教師都不組織實踐活動,使綜合性學習形同虛設。其實,綜合性學習主要是學生在課下的語文實踐活動,只要設計好活動程序,組織好學生,不會占用課上時間(一次綜合性學習只占用一節展示課)。基于這一點我很重視《語文綜合性學習》這一版塊,學生學過人物傳記這一單元,在周六,日便布置了讓每個學生回家調查父母的生平,并寫成人物傳記,周一回來同學先分小組交流修改文章,再全班展示。學生的篇篇文章感人至深,字里行間流露出人間最偉大的親情,平時寫作文很難寫夠數的張帥不僅字數多,而且樸實的語言訴說著對父母的感激之情,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感恩,懂得了父母的艱辛,而且體味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。
2、因材施教,自創綜合性學習
“生活是最好的老師”,其實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,自創綜合性學習的內容,這樣更有針對性、實效性。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,教師的潛力也是無限的,只要教師細心觀察用心對待就能創造出自己特色的實踐活動。去年教初三時,看到許多學生還在交流流行歌曲,老師很著急,班主任多次教育但“治標不治本”。一次學生習作中引用了歌詞讓我茅塞頓開,一味的“堵”反對還不如“疏”,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歌詞,便自創了《邊唱邊寫》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。課上布置活動,分成五個小組搜集歌詞,并根據不同內容給小組起名字,如“情系中華”組搜集的是愛國歌詞,“赤子之心”組搜集的是表現親請的歌詞,“青春萌動”組搜集的是有關于愛情的歌詞,“放飛夢想”組搜集的是勵志歌詞。
課下小組每個成員搜集歌詞,小組合作討論取舍,我再指導學生如何篩選、整理,共同完成鑒賞歌詞,最后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,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致。
3、因地制宜,自創綜合性學習
所有的綜合性學習并不是適用于每個地區,而每個地區又有各自的特色。去年參加了葛沽三中關于民俗花會的綜合性學習觀摩課,使我茅塞頓開。小站地區也有其地域特色,便自創了《稻花飄香小站中》的綜合性學習。組織學生查閱地方志,了解小站歷史;參觀周公祠,了解小站稻;走訪老人,了解小站練兵;去圖書館,了解袁世凱。活動中,學生走進社會,深入社會,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,用他們的心去感受,用他們的筆去記錄,不但增長知識,鍛煉了與人交流的能力,而且在查閱資料、整理筆錄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。
總之,教師除了教好每一節語文課外,還可以跳出教材,充分挖掘地方課程資源,帶領學生走出課堂,樹立大語文教學觀,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豐富多彩的校園和社會生活中去,讓學生拓展自我的學習空間,體味人間的百態,認識社會人生,享受陽光的沐浴、雨露的滋潤,讓學生在大語文學堂快樂暢游,汲取知識,提高能力。愿在教師的帶領下,每一只小鷹都能夠磨礪翅膀,搏擊長空。